饮食文化城市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故事戏剧文化
首页 文化宗教文化

法器种类之庄严具的三类器物解说

2016-07-25 15:41:00作者:匿名第一星座网

佛教法器

  再述幡、幢、盖之属。
  梵文Ketu,音译“计都”,本义是梵历“九曜历”中的第九曜,大约指一种想象中的彗星。它也是南亚次大陆军旗之星,这种军旗上绘画有各种动物,以为三军之节制。佛家所用庄严标志也有种种佛、菩萨的代表性印记,征以智慧之军旗抵御并摧破一切魔军,所以施于殿堂,用于赞叹佛、菩萨之道德,显示佛教之庄严。论其形状,则有两类。

  一类是长片形的,梵文称为Pataka,音译“波多迦”,意译为幡。汉化佛教殿堂内的幡,大致为长条形的绸布类片状物。它由四部分组成:上有三角形的幡头,以下连接长方形的幡身;幡头之下,在幡身两侧,有两条长约幡身2/3的细条,称为幡手;幡身之下则垂饰细条或绦子若干,称为幡足。幡身大多绘画有图像。

  大别之,有绘画佛、菩萨、诸天明王等像的,称为绘幡;有书写“种子(种字)”以代替绘画的,叫种子幡;有绘画佛、菩萨、诸天等的持物与印契(手印等)的,称为三昧耶(梵文Samaya的音译,涵义是“根本的宗旨”“誓愿”)形幡,“三昧耶形”的意思是“依根本教义而作出的根本性誓愿而示现出的象征物”。

  也有在幡身上书写经文、咒语的。现当代汉化佛寺中流行一种简化了的幡:幡身主要部分是一朵莲花,以示“莲花化身”之意。幡头与幡身之间,幡身之下,各用长绸布条联结,一般为上三条下四条。上三条中,当中一条宽些,代表幡身上部,多用白色或浅黄色等浅色,上面常书写各种佛、菩萨名号。上面左右两条算是幡手,下面四条也就算是幡足了。这几条颜色常一致,多用杏黄色、红色等比幡身深的颜色。

  幡的颜色多种多样,大略可分为单色与彩色两类。单色的,也有不同的各种颜色。彩色的,密宗用五色幡,分青黄赤白黑,汉化佛教以之与本土阴阳五行思想等相结合,说是代表五行、五脏。以此幡作供养,可以使供养者养五脏而延长寿命,故有延寿幡之称。密宗还有一种灌顶幡,系秘密施行灌顶法事时所用,特点是幡身狭长,幡手短(大约只有幡身的1/4以下)而有多条。

  幡在佛教殿堂内外均可使用。形式多种多样。古代和尚求雨,常在庭院中树立一种称为“庭幡”的幡,特点是幡身常为多层方形连接在一起,各层都有幡手。还有荐亡幡,用于招亡者的魂灵,使之趋向西方净土;送葬幡,又称为“四本幡”,用于送葬行列之中,常为纸幡,打完幡就烧。“四本”指的是“生、住、异、灭四本相”。用苏东坡的诗来形象地说,就是:“一弹指顷去来今!”

  更有一种“施饿鬼幡”,顾名思义,是在法事中施用的,纸幡,用后焚毁。

  总之,幡在庄严具中最为大宗,施用处最多。

  梵文Dhvaja,音译“驮缚若”,意译为“幢”。它是一种长筒形状的旗帜,和幡都可称为“计都”,但形状不同。石制的幢常为八面形,栽在地上的,俗称“八楞碑”的,与此同源,将另文别述,兹不赘。且说悬挂在殿堂内的绸布质的幢,是一种缝合的圆形或多面体的长筒状物。上面以绣画经文者为多。殿堂外施用处不多,因永久性的石幢树立于庭院,也就用不着悬挂它们了。寺内外游行时,有时和幡各自结组,打出几对来示威。

  梵文Chattra,意译为“盖”。它原是南亚次大陆一种遮阳避雨的不能折叠的伞。有两种类型:一种是柄在伞身下中央的,与现代的伞相同,只是不能折叠罢了;另一种是柄在伞身之上,伞身悬挂在弯曲的柄头上的,特称悬盖或天盖。常施用于尊者头顶之上,以示尊崇。

  在汉化佛教寺院中,于佛、菩萨所在的天顶施用天盖,特称宝盖,常用两种形式:一种是把天花板造成宝盖,这类永久性宝盖中有许多国宝级工艺品,值得注意;中国古建筑学家对宗教和非宗教建筑一视同仁,一概称之为“藻井”,并对其中饰有龙形的特称“龙井”。另一种是以丝绸布帛制成悬挂。壁画和纸绢画等画幅中,则常悬空绘宝盖,一空依傍,更显灵异之姿和凌空之势。

  最后,大略说一说桌围(帷)与桌袱。它们都是殿堂内供桌或供盘上铺设的桌布类用品。只不过前者长而后者短而已。它们向外的一面常垂及桌脚,上面绣画有吉祥物、图案等,也有书写佛号、真言之类文字的。其用意主要在显示庄严。铺设以求清洁,乃其余事耳。中国传统精细木工雕刻、镶嵌、接榫而成的精致供桌,本身就极具庄严姿态,那是不必加帷的。

  佛教殿堂内的庄严具,大略如上所述。

你可能也喜欢:
佛学必知:佛教五观指的是什么意思
本质上看,佛学和哲学的区别何在
佛学六度是什么,对我们有什么启示
佛学和佛教的区别在哪里?其源为一

展开阅读
共有2条信息2/2首页上一页12
八字合婚八字精批十年大运测终生运
2024甲辰年十二生肖运程(完整版)

热门推荐

姓名配对测终生运测事业运合婚配对命格精批2023生肖运

综合测试

生日密码
生辰八字
称骨骨重
前世今生
生肖查询
生命灵数
黄道吉日
公历换农历
农历转公历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