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食文化城市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故事戏剧文化
首页 文化城市文化

杭州清明节习俗知多少

2015-07-13 13:28:00作者:匿名第一星座网

杭州文化清明习俗

  3、祭拜结束,小辈们可以把祭品吃掉
  本报资深记者朱成方,作为一个老底子的杭州人,他对清明的习俗非常了解。他证实了宋阿姨说的“头三年清明要正日子上坟”的说法:家里长辈去世的头三年,都要在正清明这一天去上坟。祭品,要带上去世的老人爱吃的菜。祭拜的仪式要先点蜡烛,再点香,然后按照辈分,从长辈到小辈依次祭拜,边祭拜边默念祝词。

  祭拜结束后,小辈们要把祭品吃掉。老话说,吃了祭品,小辈们的身体会更好。“不过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环保意识吧,不能浪费粮食。”朱成方说。另外,坟上的字迹可能因为风吹雨打而斑驳了,小辈们可以用金粉或红漆把字重新描一下。以前还要往坟头上加土,大多是儿子或者孙子,铲些土加上去,然后把纸幡插在坟上,把坟周围的杂草拔除,说明这个坟是有主的。

  4、清明前一天,杨柳要插在门上或头上
  民俗专家丁云川,也补充了许多过去杭州人的清明节习俗,有些习俗延续到现在,有些已经渐渐消失了。丁云川说,明清时,清明节的习俗很多,因为清明节和寒食节连在一起,所以那时清明三天家家户户都不烧饭,吃一些清明团子。明代时,在半山有个“半山娘娘庙”,很多文人墨客都会在清明节参加“半山香会”,吟诗作对。现在半山娘娘庙已经修复了,但是“半山香会”已经没了。

  那时文人都是坐船去参加香会,一路上的美景很多,所以会有一些美妙的诗词歌赋流传下来。明清时期,钱塘门外还会摆一个“厉坛”,祭祀那些已经没有后代的孤坟,还有到吴山上“迎神”的活动。那时清明节也是“鬼节”,在清明节前一天,家家户户把杨柳插在门上或者妇女的发髻上,小孩子们则把杨柳变成头环戴在头上,有种说法流传下来叫“清明不戴柳,红颜变白首”。这些都是南宋以后流传下来的习俗,到现在逐渐都消失了。

  清明游乐
  1、踏青。又叫探春、寻春、郊游。其含义,就是脚踏青草,在郊野游玩,观赏春色。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,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。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,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,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,民间有“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”之说。

  2、放风筝。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。清人潘荣陛所著《帝京岁时纪胜》记载:“清明扫墓,倾城男女,纷出四郊,提酌挈盒,轮毂相望。各携纸鸢线轴,祭扫毕,即于坟前施放较胜。”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。《清嘉录》中说:“春之风自下而上,纸鸢因之而起,故有‘清明放断鹞’之谚。”

  在古人那里,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,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: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。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,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,等风筝放高时,就剪断风筝线,让纸鸢随风飘逝,象征着自己的疾病、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。

  3、拔河。早期叫“牵钩”“钩强”,唐朝始叫“拔河”。它发明于春秋后期,开始盛行于军中,后来流传于民间。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。从那时起,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。

  4、“牵钩”是古称,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。据说春秋时,楚国为了进攻吴国,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。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,两头分为许多小绳,比赛时,以一面大旗为界,一声令下,双方各自用力拉绳,鼓乐齐鸣,双方助威吶喊,热闹非常。

  除以上活动外,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,千百年来,倍受人们的喜爱,如曾盛行一时,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(音:促谷)、踢球、斗鸡等。

  猜你可能也喜欢:
  宁波传统手工工艺:竹编
  海南清明节习俗细数
  无锡传统工艺:惠山泥人
  古老而传统的剧种:苏州昆曲

展开阅读
共有2条信息2/2首页上一页12
八字合婚八字精批十年大运测终生运
2024甲辰年十二生肖运程(完整版)

热门推荐

姓名配对测终生运测事业运合婚配对命格精批2023生肖运

综合测试

生日密码
生辰八字
称骨骨重
前世今生
生肖查询
生命灵数
黄道吉日
公历换农历
农历转公历
返回顶部